滴滴涉嫌行业垄断最新情况

2024-05-19 04:42

1. 滴滴涉嫌行业垄断最新情况

9月27日,交通部召开9月例行新闻发布会。针对近期交通部联合多部委对网约车平台的检查,交通部新闻发言人吴春耕表示,检查组发现滴滴出行等网约车、顺风车平台公司存在诸多问题和安全隐患,目前已形成初步的检查报告,除了应急管理基础薄弱、非法营运问题突出外,滴滴平台还涉嫌行业垄断。
吴春耕介绍,经检查,网约车、顺风车平台公司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九个方面:一是公共安全隐患问题巨大;二是顺风车产品安全隐患问题巨大;三是应急管理基础薄弱、效能低下;四是非法营运问题突出;五是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六是企业平台诚信严重缺失;七是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突出;八是社会稳定风险突出;九是涉嫌行业垄断。
交通部表示,下一步,检查组将把检查报告提交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审议,并指导有关执法部门,对相关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肃处理,消除安全隐患。
滴滴优步合并案反垄断调查2年无果
早在2015年2月14日,滴滴、快的这两家彼时市场份额合计超90%的公司宣布合并时,就引发了业内关于可能产生市场垄断的质疑。两日后,易到用车宣布已向商务部反垄断局、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和反垄断局举报,滴滴和快的的合并行为严重违反反垄断法,请求立案调查并禁止两家公司合并。
按滴滴创始人兼CEO程维的说法,2012年的北京一场大雪,让滴滴走进了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如果您从那个时候开始使用滴滴就应该印象很深,那时候用滴滴打车几乎不花钱,同时司机也能得到不菲的返现,可以说最初的网约车是个人见人爱的尤物。当然这不是滴滴单方面的功劳,与此同时,快的打车也在用高额补贴和滴滴血战,最高峰时,双方每天烧掉2000万美元。
当时谁也不会想到,2015年的情人节,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宣布两家战略合并。2016年8月1号,合并后的滴滴再次宣布与Uber中国业务合并。至此,滴滴占据了网约车市场的九成份额。紧接着,商务部表态正在对滴滴进行反垄断调查。
一、垄断行为的认定标准
1、垄断行为的认定
所谓垄断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违反竞争法规定的行为,其目的在于扩张自己的经济规模或形成对自己有利的经济地位。
2、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第3条的规定,垄断行为具体包括:
(1)垄断协议;
(2)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3)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4)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
垄断协议,也称为卡特尔,是指经营者之间达成或者采取的旨在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和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垄断协议分为横向垄断协议和纵向垄断协议。横向垄断协议是指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形成的垄断协议。纵向垄断协议是指经营者与下游交易相对人达成的垄断协议。
3、而从当前经济生活的实际状况来看,垄断可分为三种类型:
(1)行政垄断,即政府职能部门利用权力搞地区封锁或强制交易,让消费者买其指定的商品,这是目前最受争议的垄断。
(2)行业垄断,即公用企业和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实施的强制交易或限制竞争行为,这种垄断在铁路、邮政、水电、石油、电信、航空和金融等服务性领域广泛存在。
(3)经济性垄断,指自由竞争企业出现的垄断行为,此类垄断在一些竞争性的产业中比如彩电等领域也开始形成。
4、根据我国《反垄断法》规定,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下列垄断协议
(1)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
(2)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
(3)分割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
(4)限制购买新技术、新没备或者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晶,
(5)联合抵制交易。
(6)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
二、反垄断的措施
反垄断政策措施主要是从干预市场结构和干预企业行为两方面来进行的。
1、政府干预市场结构的措施
由于导致市场垄断的最主要因素是卖方集中度、(环球网校咨询工程师频道为您整理)产品差别化和进入障碍。因此,政府干预市场结构、抑制垄断弊病的相应措施是:
(1)降低卖方集中度或制止集中度上升。
(2)降低进入障碍或制止其上升。
(3)降低产品差别化程度。
2、政府干预企业行为的措施
在国外,抑制垄断更常用的手段是干预市场行为。政府干预企业行为的内容包括:干预企业定价方式;干预企业非价格竞争的程度;反对压制竞争对手的行为等。具体说,其措施包括:
(1)禁止妨碍正常交易的契约与合谋。
(2)禁止对不同销售对象实行价格歧视。
(3)禁止签订排他性交易协议。
(4)禁止采取降价倾销的办法争夺市场,压制竞争对手。
(5)禁止采取不公正的竞争方法以及欺诈性行为来垄断市场。
(6)禁止企图垄断的联合等等。

滴滴涉嫌行业垄断最新情况

2. 一夜下架!股价腰斩!滴滴备受煎熬之时,竞争对手都在忙啥?

风萧萧兮易水寒,滴滴一去还能复还?
  
 7月16日,网信办宣布会同国安部、自然资源部等七部委联合进驻滴滴出行,开展网络安全审查。同时根据《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的相关规定,滴滴将面临长达45个工作日的调查时间,甚至更长。截至上周最后一个交易日,滴滴(DIDI)股价报收8.06美元/股,距最高点18.01美元/股,已跌去超过55%的市值。
  
 围绕着滴滴的纷争还在持续,而对于网约车第二梯队的各家企业来讲,却有了发力改变现有市场格局的时间机遇窗口,用户补贴、司机免佣等政策相继发布。
  
 在这次网约车围城之战中,美团、高德、曹操、T3四者,似乎将更可能是“破冰”最有力的竞争者。其中,采用聚合模式的美团打车、高德地图拥有庞大的流量入口,截至到今年4月,美团月活用户超1.6亿,高德月活用户达5.99亿。而极光大数据发布的《2021年Q1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3月曹操出行、T3出行以月活人数567.9万、457.8万的数据分别位列第三第四。
  
 美团:烧钱补贴新司机,反垄断大旗仍悬头顶
  
 7月9日,美团打车APP回归,宣告美团在出行领域的新一波扩张开始。据了解,美团在北京、天津等地区出行的朋友圈投放广告已经持续铺了数日。
  
 重新上线后,美团打车采取了大量拉新举措吸引用户,新客可限时获取包括9张优惠券在内的128元打车红包,首单低至5折起。在司机端,美团打车也推出限时福利,7月7日-7月13日内,新司机注册首周,限时3天,司机每单到账车费,平台再加赠20%的收益。
  
 同时,美团推出 “邀请好友助力”、“新司机注册”、“邀请司机赢大奖”等活动,将传统的用户裂变拉新方式用于招募新司机。
    
 如今,美团已经是本地生活业态的领头羊,触及吃、玩、住、行等多个领域,但是美团不甘于此。
  
 曾有报道援引接近美团人士的说法称,对于包括北京等城市即将上线的打车业务,美团准备了10亿美元,而且上不封顶。用王兴的话说,“打车,美团是一定要做成的。”美团不断寻找新的增长极,似乎它的野心永无边界。
  
 高德:布局本地生活 给地图做“加法”
  
 7月初,阿里宣布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由高德、飞猪和本地生活组成新的生活服务板块,加速布局本地生活矩阵。
  
 目前,高德掌舵人俞永福表示,过去19年,高德地图的产品演进经过了“我在哪”、“怎么去”到“我到哪”三个阶段,现在高德要解决的是“我去哪”的出行决策,高德将专注于出门之后的生活服务。
  
 出行是生活服务的重要版块,高德虽没有自己的出行APP,但作为聚合平台,也积极参与了本次的补贴大战,希望借此机会分流各大网约车平台的用户,进而为高德地图开辟流量入口,盘活其他增值服务。
  
 7月20日,打开高德地图选择打车,首先弹出的就是“5折打车券1分钱抢”的活动。在司机端,高德地图联合110多家网约车平台成立了“免佣联盟”,在7月至9月“暑期免佣季”向司机实行“新司机7天前三单免佣”、“早高峰免佣”等多种免抽佣福利。
  
 有业内人士指出,仍在摸索整合业务的高德地图,形势不容乐观,其整合的本地业务一直面临着来自美团、携程等巨头的挑战,出行业务更是面临着滴滴等诸多对手。作为用户数量仅次于天猫淘宝的阿里系第二大应用,能否成功从导航APP,转型本地生活服务平台还是个未知数。
  
 T3:动作频频,强大背景能靠多久
  
 T3出行于2019年正式上线,数据显示,T3出行已经相继入驻全国24座城市,累计注册用户已破2500万,日均订单超过30万,累计订单量突破1.8亿。
  
 短短两年就能在市场上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其强大的背景。
  
 T3由一汽、东风 汽车 和长安 汽车 三家国有车企合资组建,占股16.39%。除此之外,苏宁、阿里、腾讯等知名股东也入局了T3,苏宁占股17.42%,阿里、腾讯联合其他三家投资公司合计占股 23.06%。
  
 据天眼查显示,T3出行是南京领行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智慧出行生态平台,成立于2019年,注册资本超过50亿元。进一步来看,南京领行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为南京领行 科技 有限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高达99.04%;而南京领行股权投资则由中国第一 汽车 集团有限公司、东风 汽车 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长安 汽车 股份有限公司,并联合腾讯、阿里巴巴等共同投资发起。
  
 毫无疑问,强大的国企背景,再加上传统和互联网行业巨头的支持,给T3出行在新一轮“补贴大战”中提供了强大的“战斗储备”。目前,T3出行狂掷资金,在抖音和朋友圈两大渠道投放大量广告。如果夸张点来讲,10条抖音里或许就能找到1条T3。
  
 除了多渠道陈铺广告提升用户量,T3针对用户端也从7月6日起开始派发新人券包,其中包括“10元零门槛券”、“7折优惠券”和“8折优惠券”。通过多种形式的补贴,增加新注册用户的乘车频次,以提升用户与平台之间的黏性。最近半个月,T3出行动作频频,看似是抢抓时间窗口,实则是蛰伏已久。
  
 2020年上半年疫情爆发,网约车市场断崖式下跌,后入局的T3出行初次登陆市场便深受重创。2020年2月份,T3出行的订单量下滑幅度超过90%,直至4月才恢复到疫情之前的80%。不过,如今的T3能不能啃动网约车这块“蛋糕”,尚待观察。
  
 曹操出行:不露声色,低调扩张
  
 7月22日,曹操出行进驻南宁,这是曹操出行拿下的第62城,全国布局进一步深化。
  
 资料显示,曹操出行是吉利控股集团布局“新能源 汽车 共享生态”的战略性投资业务,其在网约车市场上占据B2C出行第一、行业第二的市场地位。2021年,吉利更是专门打造了一款网约车型,助力曹操出行进一步推进共享出行业务。
    
 据悉,曹操出行相关负责人对外表示,该公司依托吉利集团的生态优势,将把运力建设作为核心,扩规模后形成成本优势。此外,吉利集团会不断推出适合网约车行业的新款定制车型,并且协同集团在能源方面的布局优势,依托全国范围内的换电站建设,加快换电车型投放,提升网约车运营效率。
  
 除了用户端的补贴手段,曹操出行在本次市场混战中,将战略重心更多地放在了通过补贴司机争夺市场现有运力上。7月8日至14日,曹操出行向司机推出“周末两天,翻倍奖励”、“7天跑118单,奖励1088元”多种奖励形式;在7月19日至7月21日,曹操出行向所有司机免收抽佣;7月22日开始对司机实行满单奖励。
  
 有业内人士认为,碳交易市场开放后,曹操出行“新能源 汽车 +B2C优势+吉利生态支持”的体系,以及“专业、安全、优质服务”的经营理念,将有利于其在网约车下半场的长跑竞争。
  
 后记
  
 在国内出行领域,长期以来呈现出滴滴“一超多强”的局势,眼下,为争取因滴滴下架而“进入公海”的司机和用户,各网约车平台动作层出不穷。
  
 然而,网约车行业早已过了野蛮扩张的阶段,市场进入存量竞争,企业如何平衡好与司机和用户之间的关系,是各大平台未来发展中需要破解的课题。
  
 目前,正值盛夏酷热,滴滴却似寒冬。网约车市场竞争进入下半场,充足的运力和优质的乘车体验,是出行平台在未来市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合法、守规经营。

3. 市值蒸发上千亿!巨头滴滴下架却不被大众同情,麻烦事还在后面

  市值蒸发上千亿!巨头滴滴下架却不被大众同情,麻烦事还在后面 
    推荐语:每一个互联网巨头的上市,背后都是一个不小的造富运动。 
    比如阿里巴巴上市,当时造就了至少1000名百万富翁,100名千万富翁,40个亿万富豪,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马云、蔡崇信、彭蕾等人。 
    而近来我国风头正盛的一家互联网上市企业,莫过于网约车巨头滴滴了。 
    对于滴滴出行来说,这段时间可谓是经历了大起大落。7月1日正式在美国纽交所敲钟上市,巅峰市值一度接近800亿美元。 
       虽然其在美国上市的过程已经极其低调,财富问题也尽量没提,但滴滴出行还是遇到了一次自诞生以来最为强大的危机——国家七部委同时联合调查,滴滴出行面临的是长达45个工作日甚至更长的调查时间。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滴滴市值开始一路狂跌。  
    截至北京时间7月31日收盘,滴滴市值仅为494.31亿美元,相比于巅峰市值,滴滴市值蒸发了3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00多亿)。 
    其实,这是由于滴滴的市场中介属性导致的。滴滴作为一个打车中间商,不管怎么解释,到头来它既赚了乘客的钱,同时也赚了滴滴司机的中介费,如此一来它在无形中自然就得罪了乘客和司机。 
       很多人或许说了,滴滴成立后为大家出行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而且还砸了很多补贴给用户,现在很多媒体说它坑客户,有点不太合适。但问题出就出在,此前滴滴就没少被曝出过大数据杀熟的事情。 
    比如不同的手机,同一地点、同一目的地打车费用不一样,这就是大数据杀熟的一种。 
    而且,说白了网约车只是工具性企业,互联网属性不够强,头部效应并不突出,不可替代性其实并不强。滴滴虽然在网约车领域拥有了大量的注册司机,也有大量用户,但受到此次事件影响,恐怕滴滴将会出现大量“掉粉”情况。 
       另一方面,当滴嗒打车、花小猪打车等打车平台出现后,人们其实更愿意选择这些新出现的平台。特别是在滴滴“全家桶”被统统下架之后,难免在市场份额上被其他竞争对手瓜分,回归后原来的市场还在不在,真的难说。 
    按照此前滴滴招股书的说法,滴滴在中国市场已经拥有3.77亿年活跃用户,在国内的日均交易量高达2500万次。而一旦这些数据的安全得不到保障,等待滴滴的便不只舆论谴责,更大的事情还在后面。 
       原因还在于滴滴触碰到了行业底线,手握大量的出行数据,但却跑到国外上市,如此一来国家的数据安全问题得不到保证,所以滴滴这次被下架也是“不冤”的。 
     滴滴事件,给其他互联网企业敲响了怎样的警钟?  
    可以预见:随着国家《数据安全法》的出台和正式实施,国家对于数据安全、隐私数据保护的力度只会越来越强,而滴滴事件也是国家打击此类问题的开始。 
    而那些目前正涉及收集和滥用用户隐私数据、甚至从中非法获利的企业,国家必将重拳出击,不留下任何一个隐患! 

市值蒸发上千亿!巨头滴滴下架却不被大众同情,麻烦事还在后面

4. 滴滴的困局

1、资本的恶意竞争:滴滴在可怕的资本的力量驱动之下,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发展成垄断80%打车市场的巨头。这个市场的发展,并没有遵循发展的自然规律,而是完全靠资本的补贴、恶意低价竞争从而打败正规出租车取得垄断地位。成立之初通过大量补贴,把一大批本来乘坐地铁和公交车的人群硬是给拉过来坐滴滴打车,以快速增加用户,账面上数据好看,便于融来更多的资金。补贴一取消,本来打不起车的人又回去地铁公交了。并不是用户的习惯形成了就一定要用,那是必须建立在经济能够承受的基础上的。
  
 2、资本的嗜血性:资本的唯一目的是赚取更多的利润,而获得高额利润最好的方式就是垄断。因此获得垄断地位之后,必然收割消费者和司机。对乘客涨价、对司机增加抽成,以至于乘客和司机纷纷吐槽。
  
 3、垄断市场却并不盈利:滴滴的垄断为什么没有形成暴利?因为在滴滴之外,还存在着正规出租车这只大军。有这只大军在,就是滴滴不敢随便涨价的定海神针,出租车价格是滴滴定价的最重要参考因素。滴滴的利润来源依靠的是之前非法存在的黑车。滴滴在前期开拓市场时,游说各大出租车公司,大量补贴让司机用滴滴软件。对于正规出租车和公司来说,有你没你都行,没有滴滴,市场还在,该怎么运营还怎么运营。平台收割不了出租车,只是方便了出租司机,减少空驶。滴滴看似每日用户量巨大,但是很多是正规出租车的订单,滴滴只是腆着脸服务,一分钱也捞不着。这就是滴滴公布业绩时,只公布每日单量,而不公布自己营收的原因。只有对非正规运营的快车司机抽成才是滴滴收入的来源。经过这么长时间,大家已经知道快车比正规出租车还贵了,还有多少人会选择快车呢?
  
 4、滴滴的疯狂扩张:大量资本进来后,滴滴从最早的打车业务,快速扩张到代驾、顺风车、共享单车、拉货搬家等业务,每一个板块都需要烧钱,滴滴挣钱的速度一直赶不上烧钱的速度。步子大了容易扯着淡。
  
 5、资本看不到希望:几年前滴滴就已经估值千亿美金,如今偷偷摸摸上市市值竟然只有600多亿美金。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和市场检验,已经证明滴滴的商业模式很难盈利,资本很难赚到钱。所以滴滴已经两年没有融到钱,最近一笔15亿美元是债权融资,不是股权融资。说明资本已经不再看好滴滴的商业模式和发展前景。急于上市的原因只有两个:一是缺钱了,二是资本急于套现出局。
  
 6、资本的可怕之处:资本的力量是可怕的。从瑞幸成立一年半就上市,创造全球最快IPO可见一斑。这次滴滴20天就走完上市流程,全球屈指可数,何况是霉国的办事效率,可见滴滴背后的资本力量之强大。或是和某国有什么交易特事特办也未可知。
  
 7、关于安全:互联网安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了,互联网对生活的渗透几乎无孔不入,这是国家进步的一种表现。滴滴的数据对于安全来说太重要了。通过数据可以把一个人的详细情况、一个地区的人流量、性质等都可以分析的清清楚楚。在大数据的环境下,没有任何秘密可言。因此数据安全至关重要,绝不能泄露。滴滴触碰了数据这条线,被整顿是必然的。

5. 滴滴下架,大出行领域开启抢人大战|汽车产经

随着滴滴旗下20多款app被下架,原本一家独大的出行行业开始躁动起来。
网约车“第二梯队”的成员们迎来了难得的“拉新”机会,并纷纷放出大招争抢客源。
一、烧钱模式重现江湖
“国家队”们率先下场,拥有央企背景的T3出行推出抵扣行程费活动,还更新了乘客100元礼包;背靠广汽集团的如祺出行发布新的好友邀请福利,最高送出150元的新人礼包;吉利控股的曹操出行迅速上线优惠券,满20就能用7.5折特惠红包;背靠上汽集团的享道出行发布活动,抖音领券打车1元起,新用户注册送百元礼包券。
更有猎头在职场社交平台上分享消息:T3出行紧急调整开城计划,全员开启战斗模式,已经进入了007的战时模式。这意味着全员无休,从0点到0点24小时上班连续七天。
汽车产经梳理多家平台的激励政策发现,T3的优惠幅度最大,如祺出行向乘客发放的现金奖励最多,而曹操出行对乘客“拉新”好友的激励最明显。
二、美团打车再度上架
当下,有了滴滴留下的市场空间,各大平台有了加码网约车业务之势。阿里和美团也有了新动作。
时隔两年,美团打车 App 再次上架多个应用商店,并且启用了黄黑相间色调的全新logo。
阿里旗下的高德把 2021 年打车业务的日均订单目标定为 250 - 300 万单。
除此之外,多家打车平台也开始在抖音、微信、快手等多个高流量平台投放大量广告,借此宣传品牌和吸引用户,并利用这样的窗口期大力招聘。
三、没人不想分一杯羹
据CIC 预计,中国共享出行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 2330亿元增加到2025年的862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9.9%。 
其中,网约车是共享出行中最大的市场,预计 2020-2025年将从1750亿元增长至700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32.0%。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中心研究员张翔表示道,目前这一市场真空期不会太久,留给其它网约车平台的时间只有一个月左右。
虽然网约车行业“龙头企业吃肉,其他企业喝汤”的情况难以改变,但从长远看,共享出行市场在中国仍然蕴藏着较大的机会。

滴滴下架,大出行领域开启抢人大战|汽车产经

6. 造车鄙视链,滴滴垫底

提到 汽车 圈鄙视链,几乎无处不在,就连刚刚兴起新能源车也有,而滴滴则意外垫底,这到底是为什么; 
  
  据公开资料显示,劳斯莱斯和宾利都是世界殿堂级豪华车,但是开  大劳的鄙视开宾利的不够稳重,开宾利的鄙视开迈巴赫的是奔驰换标,若售价再往下探的百万以内豪华车级,保时捷鄙视雷克萨斯操控性差卖不上价,雷克萨斯则鄙视BBA,稳定性不够出色还要靠降价卖车,BBA则鄙视凯迪拉克和沃尔沃,同样是豪华品牌,你为啥要卖到20万以下讨好消费者,凯迪拉克和沃尔沃则鄙视讴歌英菲尼迪,你俩降价都卖不动,连骂你俩的精力都没有; 
     
  若再回到刚刚兴起的新能源车,同样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鄙视链,处在最顶部的是蔚小理,它们看不起  那些仍处在大象中之中的传统车企;而那些已经推出独立新能源品牌的车圈老炮,又看不起打着智能手机名号入场造车的公司;而后者则十分鄙夷手握充沛资金,但动机不纯的房地产造车,接下来地位更低则是以家电背景入局的公司,底部则是那些具有特殊需求的出行企业,如货拉拉和滴滴; 
  
  据悉,这么一条清晰鄙视链,还影响到了求职市场,从 汽车 相关从业人员反馈来看,发现背后基本成为共识的理想求职顺序:头部梯队的新势力  科技 巨头跨界造车 传统车企所推出独立新能源品牌 传统车企 剩余其它,而在2019年被人唾弃的蔚来,居然又成为许多人眼中的“香饽饽”,绞尽脑汁地想搭上这艘快船; 
     
  事实上,新能源车这场涉及电动化、智能化和共享化三大领域技术创新的 游戏 才刚刚开始,而蔚小理远远没到功成名就的时刻,因为三者月销不过才区区8000台,还未跨过月销万辆生死线,以至于有人调侃自己都生死未卜,谁给你自信看不起传统车企; 
  
  或许,有人会以苹果和诺基亚,以及特斯拉和大众两个例子,来帮助蔚小理反驳,但是别忘了苹果和特斯拉都分别是智能手机和智能 汽车 开创者,而蔚小理仅仅是追随者而已,它们拥有的市场先机和品牌心智,根本就无法于苹果和特斯拉相比; 
  
  同时,若再回顾智能手机那场战争,苹果以开创者攫取了整个行业66%利润,而华为依靠通讯技术积累和供应链崛起紧随其后,OPPO和VIVO依靠渠道走农村包围城市脱颖而出,最后小米则通过性价比和社群口碑打出一片天地,可以看出每个参与者都有胜出机会; 
     
  据悉,在未来 汽车 互联网这场变革中,整车制造企业、通信网络企业和互联网公司构成了相互制衡的铁三角,再加上 汽车 行业规模远比手机行业大得多,以及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并重两大行业属性,也让新能源车这场 游戏 变得更加复杂; 
  
  不过,整车制造企业明显站着绝对优势,一方面是它们拥有数量庞大车主群体,另一方面则是遍布全国经销商渠道体系,这让通信网络企业和互联网公司想弯道超车相当困难,尤其是通过智能手机洗礼,许多车企都看到了互联网软件数据重要性,不再甘心于仅仅做硬件代工厂,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公司纷纷亲自下场造车原因所在,而蔚小理则是扮演者互联网公司造车代言人角色,它们要想活下来,需要跨越特斯拉、华为和传统车企三座大山,未来依旧任重而道远;

7. 滴滴下架,除了损失1100亿,我还看到了它背后复杂的董事会

 小暑一过,天气开始炎热,但对于滴滴来说,此时此刻无异于寒冷的冬天。距离上市刚刚一周的时间,市值就从750亿美元跌倒了578亿美元,损失17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114亿人民币。刚刚身价倍增的程维此时应该不太好过,当然,除了创始人程维和总裁柳青外,不好过的人还大有人在,因为仔细看一下滴滴的董事会你就会发现,全国都找不出一个背景如此深厚、董事会如此复杂的企业。哪怕是放在全球,滴滴的董事会成员也堪称豪华。
       要了解滴滴背后复杂的董事会,还要从滴滴的创办开始说起。 
     
   2011年,国内的互联网还是BAT格局,如果一个创业公司能够得到其中一家公司的青睐,就可以乘着移动互联网的风口和大公司的支持一路扶摇直上,滴滴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从创办开始,就与这三家公司有着紧密的联系。
     
   创办滴滴之前,程维在阿里工作,凭借着突出的业绩,程维在28岁时就成为了 阿里巴巴B2B部门最年轻的区域经理,经常北京杭州两边跑,出差的过程中经常因为打不到车而耽误飞机。有一次程维江西老家的亲戚去北京,定在早上7点在王府井吃饭,结果他们5点半开始打车,一直到8点还没有打到车。那个时候程维萌生了做出行的念头。 
      当时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许多人认为打车软件不会有前途,但程维思来想去之后还是在2012年选择从阿里巴巴离职创业,创业之初面临了两个难题,一个是线上开发软件,一个是线下找司机。
   成为第一次开发软件找的是外包公司,开发费用8万元,前期预付50%,开发中期支付30%,交付后付20%,但程维最后的20%没有付出去,因为对方交付的软件太过低级,响应不及时、运营时跑流量太多。司机装上软件之后经常接不到单不说,光流量费一天就要花掉不少钱。
   为了解决软件问题,程维找了支付宝的同事,帮他列了一个在北京工作的技术人员名单,他一个个地去谈,最终找到了百度的 张博,也就是现在的滴滴CTO。程维给了张博30%的股份邀请他做公司的技术合伙人,张博加入滴滴之后带着技术团队日夜奋战,很快就开发出了新的软件,解决了软件的问题。 
    软件问题解决之后,程维先是带着员工一家一家出租车公司的跑,又在出租车司机聚集的地方设摊位做宣传,装机量和每天的成交量都在快速提升。不过有市场嗅觉的不只程维一人,滴滴的第一个竞争对手出现了。他们拿着350万元的投资开始与滴滴抢占市场,由于滴滴的创业资金只有80万,在市场争夺的消耗战中资金很快见底。程维开始到处寻找投资人,第一个投资滴滴的是朱啸虎,和程维谈了半个小时就大笔一挥,往滴滴的账户里打了300万美元。有了粮草之后,滴滴开始给司机流量补贴,占据了市场优势。 
       2012年的冬天,西伯利亚的寒潮袭击了北京,北京下起了罕见的大雪,在漫天的大雪中,久久打不到车的人开始使用滴滴打车,拜大雪天所赐,滴滴单天的订单超过1000单,随后几天的积雪,让滴滴的用户数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投资人也找上门来。 
    面对投资人,程维内心比较纠结,在阿里呆了多年的程维心里清楚,在互联网圈拿谁的投资是有讲究的,因为拿了这个很可能就得罪了另一个。特别是在b轮,如果提前站队的话,很可能会引起更大的竞争。在程维纠结的时候,朱啸虎推了他一把,坚决让程维去拿腾讯的投资。 
    2013年,马化腾在北京参加完会议与程维见了一面,对于程维的要求,马化腾全盘答应,最终腾讯领投了滴滴的B轮,投资金额是1500万美元。 
       至此,滴滴集结了阿里的人、百度的技术、腾讯的钱3个成功要素,滴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补贴策略,市场也从北京向全国扩张。当时全国都流行起了1块钱坐出租车,许多平时舍不得打车的人,开始成为滴滴的新用户。 
     
     
    不出程维的预料,接受了腾讯的投资之后,阿里迅速投资了另一家打车企业:快的。 
    阿里和腾讯在业务上原本是错位的,一个做社交,一个做支付。但共享出行的业务让两家公司都看到了新的流量入口。阿里想通过打车获取新的用户,腾讯想通过打车推广微信支付。滴滴和快的的烧钱大战正式开始,表面上是两家打车公司的交锋,实际上却是腾讯和阿里的暗自较劲,战况之激烈,堪称中国互联网有史以来第一。 
    滴滴补贴10元,快的就补贴11元;滴滴一看,马上就增加到12元,快的则在调整到13元,烧钱大战很快就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这个阶段也是用户们最幸福的时光,打车基本上不花钱,司机每天都能赚得盆满钵满。 
    最后,马云绷不住了,发文表示建议打车软件的朋友坐下来喝杯茶。腾讯心领神会,补贴大战告一段落。 
       据统计,两家在补贴大战中,腾讯和滴滴一共补贴了14亿,阿里和快的一共补贴了10亿,在这场惨烈的烧钱大战中,其他网约车平台几乎全部被淘汰,烧钱结束后,快的和滴滴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98%。 
     
    2015年2月14日,快的和滴滴宣布合并,由于当天正好是情人节,这次合并又被称为“情人节计划” 
    滴滴和快的的合并,也让阿里和腾讯走到了一起,阿里派出彭蕾,腾讯派出刘炽平加入滴滴的董事会,此外还有程维、柳青、朱啸虎、徐传升、吕传伟,一起组成了滴滴的超豪华董事会。 
        
    滴滴快的合并之后,国内的市场又迎来了国际巨头Uber,Uber抢市场还是烧钱的老套路,想通过烧钱来吞并滴滴的市场,虽然这次Uber烧的钱更多,但已经习惯了烧钱的滴滴也没有打退堂鼓,又和Uber展开了新一轮的补贴大战,这一年,又是20亿美元补贴给了用户。 
       最后在滴滴和Uber共同投资人软银孙正义的撮合下Uber和滴滴互相参股,互为董事。打车软件的格局才算稳定下来,滴滴一家独大,市场占有率达到90%,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网约车之王。 
    Uber与滴滴的这次合作,为滴滴的董事会又增加了许多重量级人物:软银、苹果、Uber也派出代表加入滴滴董事会。在全国范围内都找不到一家利益关系如此复杂、人员结构如此豪华的董事会。 
       这个复杂利益结构的核心人物就是程维。所有的利益都与滴滴的上市挂钩。 
     看完这些再看滴滴在美上市和被查,就有了新的发现。  

滴滴下架,除了损失1100亿,我还看到了它背后复杂的董事会

8. 滴滴,从出行行业的搅局者到如今面临出局,他究竟错在哪里?

滴滴从诞生之日起,就自带流量,时不时就上了各个热搜榜的榜首。最近这一个阶段,滴滴上热搜的频率更高。赴美国上市,市值还算可以,然后迎来监管,股票瞬间可以用暴跌来形容,甚至美国股民都打算发起诉讼向滴滴索赔。而滴滴APP被监管部门要求从各大应用商店下架,这才是最大的冲击。
     
 回顾滴滴创始之初,即与市面上刚刚崭露头角的网约车鼻祖展开大战,以及与传统出租车势力反复搏杀。得益于雄厚的资本支撑与运筹帷幄,滴滴在混战中脱颖而出,击败和兼并同行,打得出租车势力不得不进行几十年来未曾有过的改革,减少司机的份子钱,明晰出租车的产权归属,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全国的出租车势力和份额虽然庞大,但各自为战,在出行市场与新势力滴滴的博弈中,不得不甘拜下风。
  
  滴滴靠着资本的输血和双向补贴蚕食出行市场:对加盟的司机进行各种补贴,对乘客同样进行补贴,结果是每年能补贴烧掉上百亿元之巨,由此导致滴滴创立几年来所公布的财报显示,始终处在巨亏之中。
     
 滴滴在迫使传统出租车势力改革的同时,也带动了网约车市场的火爆,数百家同行跟风雄起,再度引爆新兴出行市场的网约车大战。几十家网约车在一个城市争抢市场的盛况屡见不鲜。而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和活下去,烧钱补贴加盟司机、乘客,是心照不宣不得不烧钱的做法。但是滴滴始终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为巩固地位,不得不继续烧钱留住加盟司机,吸引乘客。如此循环,烧钱不止。
  
 滴滴谋求上市由来已久,但可能拿不出来连续盈利的漂亮财报,在国内上市基本无望。不能上市圈钱筹钱,烧钱留住加盟司机和吸引乘客又是个似乎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连年巨亏,资本大佬们也渐渐失去耐心,融资变得不是那么顺畅了。扭转亏损的法宝只能是减少补贴,提高司机的抽成比例。如此一来,司机觉得抽成比例过高不挣钱,怨声载道,脱离滴滴另投其他平台的原滴滴司机不在少数。而乘客因为补贴减少,感觉乘坐滴滴比出租车都贵。
     
 再加上时不时出现个别滴滴司机谋害、侵害乘客的恶性事件,滴滴在安全方面的漏洞被广为吐槽,被监管部门多次要求整改。滴滴也算是福大命大,所有的风浪都顶得住,所有的吐槽和责骂都能消化掉。
  
  几年来烧掉一两千亿元,却始终没有盈利打翻身仗,滴滴实控人的耐心也耗到极致,所有才有不顾风险,冒险到美国上市。结果引发如今的后果。每况愈下的股票,潜在的美国股民索赔,国内监管得严厉,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滴滴大厦即将倾覆的危机。
     
 滴滴面临的四面楚歌,又是对他恨之入骨的传统出租车势力乐于看到的,也是市面上诸多网约车新势力所期盼的,如果最大的网约车企业滴滴退出市场,那留下的市场空白当然等于巨大的流量和红利。
  
 枪打出头鸟!尽管网络上呼声一边倒,对滴滴颇为不利。但是滴滴毕竟位居国内网约车行业龙头老大地位,无论是市场占有率,平台成熟程度,身后资本大佬的支持,都不是目前的竞争对手所能撼动的。笔者不是网约车公司的老板,也不是网约车从业者,对滴滴没有偏见,只是希望滴滴牢记初衷,不要像网民吐槽的那样:滴滴终于活成当初他最讨厌的样子了!